云南网讯 “漂亮的商场,先进的设施,可我们似乎在扶梯文明礼让方面还不够重视,是不是能够单侧站立留出另一侧作为快速通行的通道呢?”近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反复提出建议:昆明地铁是不是能够贴出行为告示,提示警醒我们“左行右立”,把扶梯左侧留给赶时间的人?对此,@昆明市长转发有关部门回复:集中一侧站立,对扶梯损耗太大,现在公共场所及绝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均不再提倡自动扶梯“左行右立”,仅提醒市民“站稳扶好”。
所谓“左行右立”,就是乘坐扶梯时,统一站在右侧,将左侧留出,让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过。
带着网友的问题,记者随机选择交三桥、东风广场以及环城南路地铁站等几个人流量较为密集的站点进行探访。事实上,这位网友所谓的“混乱”并不少见,几乎每个站点的扶梯在高峰时都人来人往,而且站立位置不一,有的人靠在扶手上,有的人则站在扶梯中间。高峰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踩点上班赶着打卡的人比较集中,先后两趟车的时间差就决定了是否会迟到。部分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会在挤扶梯时一路道歉:“劳驾让一让、让一让。”记者看出,无论是站在中间还是倚着扶手的乘客,几乎都比较配合,侧身让路。还有些行色匆匆的赶路人,则直接从步行梯快速下楼,并不见得比乘扶梯慢。
而在扶梯分布更广泛的昆明商业区各大商场,记者走访正义坊南北两馆、昆明百货大楼、百大新天地等商场,观察行人乘坐扶梯时的行为举止发现,逛街这种行为相对赶车来说更为松散休闲,赶路之人挺少,即使是随意站立也无伤大雅。
网友@上野服45骁反复在微博上发表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昆明市长近期通过微博公布了有关部门的回应——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并未采纳推行“左行右立”的建议,并作出解释:自动扶梯如果实施“左行右立”,乘客在扶梯上快速行走存在安全风险隐患。而且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提倡“左行右立”,事实上会导致扶梯设备(轮子、梯级链、梯级)受力不均衡,易影响扶梯常规使用的寿命。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公共场所及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均已不再提倡自动扶梯“左行右立”,仅提醒广大市民“站稳扶好”。
“全部站在右边或者左边,把另一边空出来供行人快速通过的礼仪,确实存在于不少国家和地区。”昆明昆奥电梯有限公司电梯安装维保部部长张睿说,日本就是这里面一个典型。在日本,扶梯空出来的一侧确实是供有急事的人快速通过的。尽管在操作中能轻松实现,但在原理上,张睿并不提倡这种留出通道让人快速通过的做法。“由于扶梯梯级高度为30厘米,高于普通楼梯,因此并不适合快速行走。尤其是小孩,如果借这条通道快速跑上跑下,很容易发生意外。”
更重要的是,一侧站立的使用方法,确实对扶梯有影响,相当于扶梯承重始终在同一侧,轻易造成扶梯过早损坏。张睿表示,更何况,单侧站立留出通道的做法,并不适合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密密麻麻的商业区或者车站里,如果前面的人向后摔倒,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群体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最后,他和记者说,“左行右立”既不是乘坐扶梯的安全标准,也不是世界惯例,更何况对扶梯损耗较大。比如日本,按照国际通行的扶梯15年淘汰“服役期”来算,日本的扶梯最多只能用10年就必须更换,使用成本要比中国高出1/3甚至更多。
毕竟是上下班高峰,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市民素质较高的大城市,恐怕也是满满的乘客,很难直接空出通道吧。——@上班族小王
在昆明坐了一两年地铁,尽管没有“左行右立”的规定,但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互相礼让其实是没有障碍的。而且一侧快速通过,实际上也是在和另一侧的每个人挤,并不是很安全。——@瞌睡而白鹭
日本、韩国推行这样的行为规则,大家表面上看着非常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形式,而比这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应该把互相礼让的意识深植在心中,要明白公共场所的通行设施属于所有人,应把通道留在“心中”。——@立风贝尔
这种习惯当然值得培养啊,怎么能因为会损耗扶梯就放弃文明礼仪呢?再说了,一侧磨损的问题也很好解决——管养部门经常换下上下行方向不就行了。——@宽四厘米
如果在地铁、机场和车站的扶梯、传送带,可能赶时间的人会多一些,自己就有意识地站一边,在管不了别人的情况下,起码不要挡住赶路的人。不过在商场,确实没有太大必要刻意强调这些“”。
政府和地铁方面近年来已不再倡导这一行为。在政府的指引下,香港地铁的经营方港铁公司近年来也不再倡导“左行右立”,而代之以“握扶手、企定定(站定不动)”的宣传标语。也不鼓励市民在扶手梯上行走,因为行走的人容易失衡跌倒。机电署此后还专门发出指引,指出在扶梯上行走是危险行为。
基于安全和效率的考虑,台北捷运公司目前也不再宣传此措施,然而大部分乘客均已养成“左行右立”的搭乘习惯。
曾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宣传倡导“左行右立”文明行为。但自2012年12月开始,因为扶梯台阶过大,行走不安全,上海轨道交通不再强调“左行右立”,一些原先张贴在扶梯上倡导这一行为的贴纸已被移除。
Copyright © 2022 开云官方网站登录网址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4995号-1联系我们